HituxSearch
这台进口压缩机,德国厂家为何要高价回收?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这台进口压缩机,德国厂家为何要高价回收?

来源:英格索兰格南登福空压机 2017-7-19 17:36:57      点击:

        在中国的化学工业历史上,有一台“退役”进口机器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台黑色的机器今天依然矗立在当年企业位于南京的厂区门口,在太阳底下熠熠发光。作为曾是产出中国第一袋肥田粉(化肥)的关键设备,如今已经成为这家公司近百年发展历程的见证,同时它还见证了中国化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抗争史。


        这是一台进口循环压缩机,1936年购买自德国ABORSIG公司,安全运行了半个多世纪后,早已光荣“退役”。但由于保存完好,它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件保存较完整的产品,即便是原厂家也再没有这样一台机器。一台已经被淘汰的机器设备为何受到如此重视?其背后还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艰难建厂


        这还要从永利铔厂的筹建说起。

        上世纪30年代,还是传统农业国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可以说是白纸一张。尤其在化学工业领域。

“        这两个领域被认为是当时化学工业的两条腿。尤其是硝酸、硫酸在当时又非常重要,是主要的武器原材料,也是肥田粉(化肥)的原材料。一方面关系到国防安全,一方面又关系到农业安全。”中国化工博物馆研究院叶建明说。

         为了解决国防和农业困境,当时的国民政府意识到必须发展自己的化学工业,且非自行创设硫酸铔(“铔”即为“铵”之旧称)厂不可。考虑到此项工业技术要求高、资金筹措难,引进外资合作建设成为当时政府的首要选择。遗憾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拟合作的英国、德国等公司提出了十分苛刻的条件,不仅要求政府对进口原料减税,还必须将硫酸铔厂产品交与外方在华代售,而且外方公司所索要的工厂设计费用亦十分昂贵。

        无奈之下,当时的中国政府将国营硫酸铔厂事业交给永利碱业公司承办——特许永利制碱公司经理范旭东承办,并限于动工后两年半建成。在盐碱业摸爬滚打了20年的范旭东勇敢地承担起了这个国家任务,并任命中国近代史上另外一名著名爱国实业家侯德榜为总经理,全面负责工厂的筹建和管理工作。

        在当时的中国,这个工厂的创建并非易事。化学工业涉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腐蚀性强、催化裂化等西方化学工艺,在当时世界上都是最新的技术,中国根本没有这一学科的基础。”叶建华说。

        陈列馆所陈列史料记载,侯德榜当时非常担心:“万一功亏一篑,使国人从此不敢再谈化学工业,则吾等成为中国之罪人矣!”

 因此,范旭东和侯德榜两人拿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执行力,率领员工,选厂址、筑码头、购设备,装机器,终于在1937年1月,顺利实现第一批硫酸和液氨的生产,紧接着第一代国产肥田粉也出世,打破了英、德等国的垄断,开创了中国化肥工业的先河。


几经波折


        在叶建华看来,更加值得一赞的是,在引进技术和采购设备时,当时的范旭东和侯德榜就表现出了长远的眼光:对照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水平。

        为了解决永利铔厂技术来源,侯德榜亲率5名娴熟技术人员赴美与各国专家商定设计绘图合同,并赴各硫酸铔厂实地考察。设备更是选择美国、德国、英国等当时工业发达国家的最先进设备零件。而且为了节省成本,工厂并非购置整套装备,只购置关键部件,然后回厂自己组装。

        当然,范旭东也是一位爱国的实业家。据南化陈列馆资料员介绍,当时范旭东对侵略中国的日本有着非常大的抵触。史料记载,他曾告诉侯德榜:“设计和采购不仅要优质、快速、廉价,还要补充一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已经三年了,现在热河又陷入敌手,华北也岌岌可危。大敌当前,我们即使遇到优质的日本货也不应该要,决不能贪小利而失大义。”

        1937年,在日本人向永利铔厂狂轰滥炸的危急之时,范旭东指示侯德榜,组织人员整理重要图纸、拆卸关键设备西撤入川。之后,他又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创办永利川厂于五通桥,创办久大分厂于自贡自流井,将化学工业的火种播洒在华西大地。

        为了尽快在华西、华南建厂生产,国外订购的设备必须通过险象环生的中缅线入境。年近花甲的范旭东不顾劝阻,亲率车队从缅甸仰光公路启运几十车设备抵川,按计划安装设备试车投产。3个月的披肝沥胆,致使身体受到很大损伤,1945年不幸于62岁时离世。

范旭东的离世,震动极大。在追悼会上,毛主席送了亲笔书写的“工业先导,功在中华”挽联,周总理亲赴灵堂吊唁。蒋介石也送了亲笔书写的“力行致用”挽匾。

        永利铔厂在当时有远东第一大厂之称,自然难以避免引起日本人的觊觎。

        为了扩大军工生产,日本人曾企图直接利用永利铔厂硝酸设备制造火药原料。他们一开始通过伪政府和汉奸等软硬兼施多种手段逼迫范旭东和侯德榜就范。但范旭东、侯德榜毅然发出了“宁举丧,不受奠仪”的声音:头可断,血可流,想用永利铔厂为侵略者生产军火万无可能。收买不成,日本人便展开三轮轰炸,致永利铔厂的厂房、设备遭到严重摧毁,生产被迫中断。可恶的是,1942年日本人又强行将生产硝酸的全套设备拆卸运走,安装在日本大牟田“东洋高压株式会社横须工厂”,用于军工生产。

        据南化陈列馆讲解人员介绍,抗战胜利后,永利铔厂立即启动了索要硝酸装置的程序。侯德榜还登报撰文:“一定要日本归还与赔偿,即使是破铜烂铁也是有价值的,这些赔偿来的东西是我们八年流血换来的结果。”为此,他还亲赴日本,与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和远东经济委员会进行交涉。经过两年零八个月的艰难努力,盟军总部终于同意将现有全套硝酸设备归还原主。


永久遗产


        据介绍,1948年3月27日,被拆卸的硝酸塔设备由轮船装载回国。4月11日抵达南京永利铔厂码头。这套硝酸塔从1952年恢复生产以来,一直运行到2011年。如今这座硝酸塔被南京市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永久保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新中国成立以后,永利铔厂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当工厂遇到资金困难时,永利铔厂2248名职工同意从1951年1月起减去四分之一工资为国分忧。减薪延续至1952年6月,总金额为120多万元。抗美援朝中,永利铔厂实现增产节约26亿元(旧币),为抗美援朝战争捐献飞机1架、大炮1门,并将捐献的飞机大炮骄傲地命名为“铔厂工人号”。1958年至1965年期间,南化公司的主要产品氮肥、磷肥、催化剂、硫酸的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0%、40%、30%、30%。可见其重要性。

        如今的南化公司,当年永利铔厂的实物遗产越来越少,但其留下的工业精神遗产则越来越深入人心。

        毛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谈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时提到四个人不能忘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范旭东为中国工业所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永利铔厂和南化公司,还留下了振兴中国工业的精神。这一精神浓缩在了范旭东积极兴办实业的信条之中: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的相信科学;我们在事业上,积极的发展实业;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我们在精神上,能以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

        如今这一信条不仅仅存放在陈列馆里,也正式成为南化人的信条。

        有意思的是,文中一开始所提到的那件压缩机还有了新的插曲。前些年,德国厂家了解到这台80多年前出售给中国的设备仍保存完好,曾出高价想购回保存。

    “ 南化人当然没有同意,这台设备已成为不可移动文物,出再多的钱也不卖。”南化公司职工叶迎春说,而她的话也代表了一代代南化人的心声。